关键词:电力发展历程 电力产量 电力竞争格局 电力产业环节 电力前景
一、电力行业定义及分类
电力行业是将煤炭、核燃料、石油、天然气、太阳等能源转化为电能。电力行业由多个环节构成,分别为发电、配电、输电、变电和售电,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电力行业还包括对用电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电力系统的控制,开展电力基本建设,实施电力科学研究,制造电力机械设备,统一调度电能等内容。
电力系统图
资料来源: 整理
电力产生的方式多种,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成传统发电模式(火电、水电等)和新能源发电模式(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
电力分类
资料来源: 整理
二、电力行业商业模式
中国电力行业商业模式是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在各个省的省会、直辖市等市设立分公司,各个分公司再设立各个地方的电力公司(局),由各个地方的电力公司向工厂用户和居民用户输配电、卖电。
中国电力行业商业模式缺少竞争,在这个垄断的背景下,电力市场其实是没有市场的。因为,所有用户的电费都交给了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虽然中国业已经开始实施了阶梯电价,但是这个阶梯电价无法确切反映电网负荷的真实情况,不尽合理。
在传统能源电力行业商业模式中,电网企业以上网及销售电价差作为收入来源。在运营模式方面,有独立运营模式、合作运营模式和资源出租模式。
三、电力产业环节解析
电力的形成主要包括五大环节——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用电。
(1)发电:发电环节是电力的起始环节,主要是为了产生电能,目前国内外产生电能的方式多样,主要是利用发电动力装置把水能、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热能、核能以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转换为电能。主要参与者为各类发电企业。
(2)输电:输电环节是电力的传输环节,主要是电能传输,一般情况下,发电厂和电力负荷中心是分布在不同地区;目前我国输电的结构是在能源资源条件适宜的地点建立发电厂,通过输电环节把电能输送至远离发电厂的负荷中心,这种方式使得开发和利用电能能够超越地域的限制,实现多地方多区域的远距离输电。在我国主要由国网和南网承担。
(3)配电:配电环节是电能的分配环节,分配电能一般是指电力系统中二次降压变压器低压侧直接或降压后与用户相连并向用户分配电能的环节。配电系统的组成部分有配电变压器、配电变电所、高压配电线路、低压配电线路和其他设备组成。在我国主要由国网和南网承担。
(4)售电:售电环节是使电能能够被用户利用的环节,主要是销售电能,这是电力从发电到终端用电中的最后一道环节。由电网营业厅及各类售电公司承担,主要参与者包括电网企业的售电公司、其他配电网售电公司和独立售电公司等。
(5)用电:用电环节的终点环节,主要是为了消费电能,终端用户包括普通居民、商业用户和工业用户。
电力产业环节解析
资料来源: 整理
四、电力行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电力工业的每一次变革和发展,都与国家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紧密交织,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智研产业百科
第一个阶段(1949~1978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全国大多数人口都用上了电,但缺电现象普遍。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全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只有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全国电力线路只有6474千米,最高电压等级仅220千伏;全社会用电量仅34.6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只有7.94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把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工业和基础产业优先发展。老一辈电力职工以“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鞠躬尽瘁”的精神,开拓着中国的电力工业,感人的先进事迹层出不穷,是这一阶段的真实写照。
到 1978 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年发电量2566亿千瓦时,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29.9倍和58.7倍,分别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电网初具规模,建成了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3万千米,变电设备容量2528万千伏安。在近30年的时间里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此时人均装机容量和人均发电量还不足0.06千瓦和268千瓦时,缺电、限电现象仍然非常普遍,形成了“重发轻供不管用”的倾向。电力严重短缺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第二个阶段(1978~2000年),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从“集资办电”到“政企分开”,电力工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开始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具有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时期。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焕发了青春,全国掀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全国电力职工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魄力,努力实践电力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勇于直面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悉心探索推进电力健康快速发展之路。当时,我们面对的是全国性严重缺电局面,要加快电力建设,首先必须解决建设资金长期不足的问题。电力工业以电力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先导,代之以电价机制的改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行“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制宜、因网制宜”的电力改革与发展方针。集资办电充分调动了中央、地方及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释放了社会资本的活力,拓宽了建设资金的渠道,发电规模迅速扩大,电力投资和建设的效率效益大幅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先后超越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经济大国,于1996年底跃居世界第2位,到2000年,我国装机容量达到3.19亿千瓦,年发电量1.37万亿千瓦时;30万千瓦及以上大机组占比达到35.5%。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安装的秦山一期核电站于1991年并网发电,从此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我国电网建设得到极大加强,基本形成以500千伏为骨干网架的六大区域电网。我国电源、电网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污染物排放控制、生态保护等电力环境保护方面日益加强,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渐接近。电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电力发展的规划管理、生产运行管理、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以及电力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优质服务水平等普遍得到提高。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电力严重短缺局面,得到基本扭转。1997年成立国家电力公司,1998年撤销电力工业部,电力工业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
2000年7月,国家电力公司首次入选美国《财富》世界500强。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又为工业生产和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电力体制改革创新成为拉动经济高速列车的重要引擎。
第三个阶段(2001~2012年)进入新世纪到十八大召开前,我国电力工业实施“厂网分开、主辅分离”,全面进入了市场化改革的新时期,电力工业得到全面持续快速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初步实现了小康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我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引擎再次提速,带来了巨大的电力需求, 促进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2002年,国家启动了以 “厂网分开、主辅分离” 为主要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国务院对国家电力公司资产进行重组,组建了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和四个辅业公司,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履行电力监管职能。至此,电力行业破除了独家办电的体制约束,从根本上改变了指令性计划体制和政企不分、厂网不分等问题,发电侧初步形成了电力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我国电力建设持续快速推进,2009年,中国电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发电量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12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1.4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4.98万亿千瓦时。由于国家支持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2004 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电网建设方面,500千伏已成为区域电网和各省级电网主网架, 750千伏成为西北电网主网架,基本建成了“ 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特高压输电工程投入商业运营。
尤其是三峡输变电工程的全部投产, 促成了以三峡力系统为核心的全国联网格局,实现“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 。随着青藏±400千伏联网工程的投运,除台湾省外,实现了全国联网,初步建成全国范围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平台。同时,电网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电力工业在规模、 能力、装备水平上均已位居世界先进行列,基本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电力的充足供应,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强劲需求。
第四个阶段(2012年~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力工业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求。
2012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建设“ 美丽中国”的号召,激励着全体电力职工为之努力奋斗。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能源发展战略。我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新的发展阶段,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电力行业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大电力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快清洁能源发展,促进跨区跨省送电,推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推进终端能源电气化利用水平;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推动电力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断扩大“一带一路” 电力国际合作,持续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2015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开启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和电力企业积极配合,全面推进电力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电力工业展现出全新的发展面貌。
2013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19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11亿千瓦,年发电量7.33万亿千瓦时,全国电力供需形势继续呈现总体平衡态势。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迅猛,2012年风电装机突破 4000万千瓦,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太阳能发电装机呈爆发式增长,2015年光伏装机总量超过德国位居全球第一。2016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但是,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 成长的烦恼”,弃风、弃光、弃水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和全行业协同努力下,通过一系列举措已得到明显缓解。
电力改革继续推进,电力市场加快建设。截至2018年底,已成立北京、广 州两个区域性电力交易中心和33个省级电力交易中心,其中,8家省级交易中心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完成股份制改造,24个省份完成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的组建,成立了全国电力交易机构联盟,形成了全国的完整组织体系;完成首个周期的输配电价核定,累计核减电网企业准许收入约600亿元,核减不相关、不合理费用约1284亿元,有力保障输配电价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超额完成一般工商业电价下降10%的任务;不断完善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各项政策;2018年合计市场交易电量2.07万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社会用电量和电网企业销售电量的30.2%和 37.1%;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稳妥推进。
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印发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多元竞争主体格局初步形成,价格机制更加完善,市场化交易电量比重大幅提升,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3.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4.6%,是2015年市场化交易电量的近7倍,年均增长约40%。
但同时,我国现行电力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配套机制有待健全,各地电力市场在市场模式、基本交易规则、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差异较大,跨省跨区交易还存在市场壁垒。《意见》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进一步推进电力市场改革。
新中国电力工业7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她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几代电力职工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英勇拼搏、开拓创新的战斗历程。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本文内容摘自 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电力行业投资潜力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五、电力行业监管部门及政策汇总
1、行业主管单位和监管体制
电力行业主要涉及的监管单位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单位。其中,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贯彻新发展理念,审定或审核电力行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改革发展相关重大政策,核准重大投资项目,实施宏观管理和监督;国家能源局主要负责拟订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提出能源体制改革建议,实施电力监管;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负责制定电网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电力行业全国性的自律组织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要负责提出电力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建议,参与电力行业立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制定,监督执行行业规约,维护行业秩序等。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1)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
电力行业法律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为核心,以《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为基础,配套相关的电力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已形成电力行业的法规框架,具体情况如下:
电力行业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
资料来源: 整理
(2)主要行业政策
加快推动电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发电端建设,是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是新能源产业链形成闭环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装机规模已突破10亿千瓦大关,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连续17年、12年、7年和4年稳居全球首位,光伏、风电等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凸显。2022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政策进一步对“十四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发电指标量化,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
推动风电、光伏发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风电、光伏产业发展前期,国家通过补贴的形式支持其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风电、光伏行业的平价上网,鼓励风电、光伏项目实行竞争配置,有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长远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2021年起,对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2022年新建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延续平价上网政策的函》指出,2022年对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延续平价上网政策,上网电价按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新建项目可自愿通过参与市场化交易形成上网电价,以充分体现新能源的绿色电力价值。鼓励各地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支持风电、光伏发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在中发9号文指引下,我国发用电计划逐渐放开,市场化电量比重大幅提升,电力资源配置方式逐步由计划向市场模式转变,电力行业运行边界和基础条件不断发生变化。电力市场在“计划”、“市场”此消彼长的演进过程中,市场空间逐渐扩大,市场主体更加多元,传统电力行业运行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亟需理顺电力市场关键边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和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中的作用,提高电力行业运行效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2022年,《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指导意见》鼓励培育多元竞争的市场主体,提出分类推动燃气、热电联产、新能源、核电等优先发电主体参与市场,分批次推动经营性用户全面参与市场,推动各类优先发电主体、用户侧共同参与现货市场,加强现货交易与放开优先发用电计划、中长期交易的衔接,有助于形成电力行业运行新模式。《指导意见》针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单独设置了章节,内容涉及高比例新能源参与市场、容量成本回收、绿电交易、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等关键机制,有利于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和灵活调节能力,推动形成新型电力系统。
电力行业政策汇总
资料来源: 整理
六、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供需紧平衡。2022年,全社会发电量累计值为86372亿千瓦时,发电量为83886.3亿千瓦时,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部分地区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特别是7、8月,极端高温少雨天气席卷国内多省市,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遭受连续多日的高温,用电需求持续走高,电力高峰供需矛盾凸显。同时,由于来水偏枯,水电出力不足,导致电力保供持续面临较大压力。2022年,全国有21个省级电网用电负荷创新高,华东、华中区域电力保供形势严峻,浙江、江苏、安徽、四川、重庆、湖北等地区电力供需形势紧张。
2017-2022年全社会发电量及用电量数据统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从装机结构来看,受节能减排以及“双碳”政策影响,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电快速发展,近年来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核电)规模及其在我国发电装机中所占比例持续上升,装机结构清洁化趋势明显。
2017-2022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情况
资料来源:中电联
2022年我国电力工程年度完成投资再次超过1万亿元,达到12220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电网完成投资5012亿元,同比增长2.0%。电源完成投资7208亿元,同比增长22.8%。
2017-2022年我国电力工程建设投资规模走势图
资料来源:中电联、 整理
七、电力行业竞争格局
我国电力产业2002年开始实行网厂分离,产业结构包括两大电网与五大发电集团。五大发电集团有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两大电网公司有国网和南方。电网与电厂分离,电网负责电力的传输、配送,电厂主要负责发电。后来又成立了4小豪门,国投、国华、华润、中广核。
电力系统构成
资料来源: 整理
八、电力行业促进及阻碍因素
(一)中国电力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分析
1、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1)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价格机制改革是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电网企业的成本价格监管制度框架的建立标志着电力体制改革在“管住中间”这一环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有利于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总体进程。
2)放开发用电计划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是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的必由之路,是电力行业管理手段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关键一步。
3)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不仅加快煤电企业重组整合步伐,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能源行业科学发展的深谋远虑。
4)全面推进跨省跨区输电价格改革工作是建立独立输配电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包括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内的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通的重要保障措施。
最后,电力需求侧管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有效抓手,也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关键手段。
2、开拓海外市场
近些年来,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技术和管理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特高压技术和超临界已经达到世界先进行列,从规划还是到建设以及运营维护管理水平,都有较大提升。但是由于近些年经济常态化,电力发电装机容量逐年下降,加之火电的政策、弃风、弃光的状况加剧,我国电力企业逐步开拓海外市场。
3、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又被赋予了节能减排、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大气污染防治等新使命。特别是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蓝天保卫作战”写入其中,更加说明在“十三五”时期及以后,可再生能源发展将会被提到更高的高度,在我国能源系统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发电就是通过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潮汐能等进行开发利用,实现发电的目的。相比于传统的煤炭、火力发电方式,新能源发电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应用优势。
电力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资料来源: 整理
(二)中国电力行业发展不利因素分析
1、电力改革与市场化建设进入深水区
近几年,电力改革全面推进、成效显著,接下来的电力改革将逐步进入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深水区。综合体现在:
1)政策多门、各地各异。导致各类试点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中央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电力企业与社会之间协调难度大,规则不规范,市场准入标准各地各异。
2)跨省区交易存在壁垒障碍。市场交易体系不健全、品种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制约清洁能源跨区交易与消纳规模,难以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优势。
3)电价体系有待完善。当前电力上游至电力各产业链乃至用户侧价格仍以计划调控为主导,缺乏合理的市场化疏导机制,导致发电企业尤其是煤电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被肆意挤压,输配电成本归集和电价交叉补贴没有科学的监审标准,电网和社会企业投资配电网积极性受挫,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
4)支撑增量配电试点的相关政策规范和发展规划缺乏,相关法规不清晰,配电存量与增量的区域划分与建设发展困难重重,投资效益不确定,安全运营风险加大。
2、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面临严峻考验
随着我国电力快速发展和持续转型升级,大电网不断延伸,电压等级不断提高,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不断增多,新能源发电大规模集中并网,电力系统形态及运行特性日趋复杂,特别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非传统隐患增多,对系统支撑能力、转移能力、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严峻考验。
3、环保趋严,成本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于2018年1月1日实施,地方环保税应征税额可提高到国家标准的1-10倍,将增加企业成本。多个省份推出了严于国家要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部分地区增加烟羽治理、煤场全封闭等新要求,增加了企业环保改造负担。火力发电行业是国家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的首批行业,对环保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健全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了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和更高质量发展,对火电厂减排温室气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低碳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增加了火电企业的成本。
电力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资料来源: 整理
九、电力行业进入壁垒
由于电站建设具有投资额大、周期长、受外部条件约束多等特点,以及电力行业对工业发展及居民生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决定了电力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和安全稳定性要求高的行业。因此,电力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及运营经验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投资者必须具有较雄厚的资金实力、较高的技术水平及丰富的电力项目运营经验。此外,国家对电力行业进行严格监管,电力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和总体规划,并须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批和验收。
1、技术壁垒
智能配电网设备生产技术集成度高、开发难度大、制造工艺复杂,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该行业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磁场分析技术、绝缘材料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的综合运用。随着智能配电网建设的全面展开,市场对配电网开关设备和自动化设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要求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电力系统客户要求产品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产品技术性能、质量控制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本行业有较高技术壁垒。
2、人才壁垒
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和研发人才储备,才能保证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保证公司可持续发展;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工艺的不断复杂化、精密化,对管理人才尤其是生产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及时准确反馈用户的个性需求,才能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这些都形成了本行业的人才壁垒。
3、资质壁垒
投资建设和经营电厂必须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符合电源点和电网的规划要求,并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每个电厂项目的立项、开工和投产必须经有关部门按审批程序严格审批或验收。
4、资金壁垒
电网公司设备招投标通行的质量保证金制度要求供应商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以保证生产和销售的可持续性;同时,目前国内电力行业的设备采购、货款结算遵守严格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签订合同后无预付款,且质保期都在24个月以上,对生产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造成不利影响,对企业的持续生产经营形成资金压力。另外,技术不断进步以及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企业不断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产品规模化生产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各类生产、检测设备,没有一定资金积累或支持的公司将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电力行业进入壁垒
资料来源: 整理
十、电力行业发展趋势
1、清洁能源发电作用增强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电力生产将延续绿色发展趋势,国内非化石能源装机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同时,大唐发电等以传统火力发电为主的企业正在持续推进结构调整、绿色转型战略,以煤电为主的火电机组将逐步转型,进入清洁高效发展通道,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增速亦将有所提升。
2、产业转型升级,电力需求结构不断优化
“双碳”目标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十四五”期间,农业现代化发展加速;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高耗能行业发展总体处于峰值平台期,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电力需求结构将持续优化,预计第三产业用电比重将呈现上升态势。
3、电力“新业态”涌现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力业务的深度融合,驱动电力供需方式和商业形态正发生深刻变化,在全面提升传统电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同时,还催生出包括充电桩、储能、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微电网及综合能源服务等在内的电力新业态层出不穷,推动电力生产和消费模式不断创新,成为电力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总体而言,作为集中式供电系统的有力补充,电力新业态在一定程度上颠覆现有电力产业生产和消费模式,带给大家更安全、清洁、经济的供能系统,让越来越多的电力消费者正在享受能源革命带来的全新体验。
4、智慧电力建设持续推进
数字技术为智能电网、智慧电力赋能,以大数据、区域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重要特征的“新基建”,将为电力行业的生产、经营、消费、服务等领域带来一片新的“蓝海”。随着我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国家对于能源利用效率、碳排放等目标监管的日益趋严,汇集绿色、高效、智慧等“新基建”关键技术的能源互联网、微电网、智慧电(工)厂、远程无人值守、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业务模式不断涌现,成为电力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电力将在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的发展成长过程中,不断谋求新路径、开拓新空间。未来的电力将不再是单纯的电力供输配送载体,而是被插上数字化的“牛鼻子”,成为多能转换利用的枢纽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智慧“大舞台”,变得愈发“聪明”、高效和节能,并最终实现无人巡检、无人操作、智慧运行、精准预测和少人管理的柔性化精益化电力生产与运行,最大限度提升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从而推动电力产业转型和电力企业管理的双重变革。
电力行业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 整理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 (www.xtrasounds.com)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电力行业投资潜力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 、商业计划书、可行性 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 】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4-2030年中国电力行业投资潜力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电力行业投资潜力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共十五章,包含中国电力行业投资风险预警和投资策略,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策略建议等内容。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 )。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