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随着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农民群众医疗保健意识逐渐增强,我国农村人口医疗保障需求日益增长,国家乡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面对当前农村地区基层医疗人才业务水平较为有限,乡村高端医疗资源极度缺乏,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复杂病情处理能力较低,全国医疗水平地区分级情况日益严重的问题,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更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养老、基础医疗保障、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村医队伍
一、农村医疗建设需求增加,国家基础医疗保障力度增强
由于农村地区地方财政能力有限、资金不足,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养老机构不健全,医疗水平整体较低,叠加近年来人工照护成本逐年提高,大部分乡村老年人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并不会轻易就医,长期积累下来,农村老年人带病生活已成为普遍情况。据统计,我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中,有70%以上的均患有多种程度不等的慢性疾病。全国农村地区老龄人口基础医疗保障措施有待增强。同时,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村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比达23.81%,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比达17.72%,较城镇相关指标分别高出了3.19个百分点和2.26个百分点。国内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情况,且农村老龄化程度呈现日益加深态势,已开始由“老龄社会”逐渐步入“超老龄社会”。未来,随着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农村人口医疗保障需求将日益增长,乡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为农村医疗市场带来广袤发展空间。
地区孕妇及婴幼儿成活率与医疗设施建设息息相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为16.6%,较城市高出2.3个百分点,较2016年下降3.4个百分点;农村新生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6%、8%,较城市指标分别高出1.8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较2016年分别下降2.1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医疗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地区人均医疗保障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我国乡村孕产妇及婴幼儿救治生产率高,但相较于城市,国内农村地区妇女孕育生产风险更高,婴幼儿健康平安生产成长率更低,农村地区孕产妇及婴幼儿救治存活率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国家人口增长保障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完善重要性日益提升,未来农村医疗仍将是我国医疗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市场。
面对当前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日益发展现状,我国乡村人口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乡村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提出了挑战。因此,健全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成为筑牢亿万农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2023年2月23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重点指出,有关部门应根据乡村形态变化和人口迁徙流动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乡村两级医疗卫生资源,宜乡则乡、宜村则村,进一步强化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和布局优化、发展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提高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水平等各项任务举措。在政策推动下,自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全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逐年增加,且国家卫健委基本每年都会明确要求,国家新增医疗卫生补助部分要“全部用于乡村医生、基层医疗”或“重点向乡村医生、基层医疗倾斜”,农村医疗体系成为国家医疗建设补助的重点领域,国家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89元,同比增长5.95%,较2009年复合增长13.56%。
二、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网络基本健全,卫生技术人员配置仍存在差距
据统计,2022年,我国乡镇卫生院数量为3.39万个,同比减少1026个,较2016年缩减2878个;国内村卫生室数量为58.77万个,同比减少1.15万个,较2016年缩减5.1万个。近年来,根据中央政策规划,各地区立足于乡村形态变化的特点、人口结构变化的特点、地理环境的特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卫生健康需求的特点,因地制宜,不断加强地区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在尽可能避免基层医疗网点出现“空白”的同时,更要避免出现人口大量外迁、医疗需求严重萎缩后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加速实现全国农村医疗从注重机构全覆盖向更加注重服务全覆盖的转变,因此我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呈现持续缩减态势,但国内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网络已基本健全,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呈持续提升态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总数量达66.45万人,同比缩减3.22万人,较2016年缩减33.58万人。一方面,乡村医疗机构待遇相对较低,且工作环境更为艰苦,面对挑战更高,收入付出不成正比导致选择扎根乡村的医疗人才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则是,乡村医疗机构技术提高缺乏途径,从业技术提升难度极高,对于大部分医疗从业人员而言并不是好的选择。因此,近年来,农村地区基础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数量越来越少。面对这一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尊重人才价值和成长规律,立足在岗乡村医生现状,加强适宜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加速打造专业化、规范化乡村医生队伍。国内相关工作正在加速推进,据2023年11月1日国新办召开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信息显示,2023年以来,我国已招聘大学生村医5000多人,4800多位农村订单免费医学生经过规范化培训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国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正在不断提升。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乡镇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达9.1人次,同比增加0.2人次,较2017年减少0.5人次,较全国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高出2.9人次。这意味着,近年来,随着乡村地区慢性病发病率增长、农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意识增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减少,我国农村地区从业人员接诊负担再度呈现日益增长态势,且长期高于国家医师每日人均接诊人次水平,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工作负担较大。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迫在眉睫。有关专家提出,应按照服务人口的1-1.5‰,以县为单位配备乡村医生,解决乡村医疗从业人员不足或部分地区人员过剩的问题,壮大扎根农村一线的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以山东省为例,潍坊寿光市建立了“镇招村用”招聘模式,将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总量控制人员管理,落实工资、保险待遇,面向医学高校应届毕业生和社会组织了3次公开招聘,短时间内招聘乡村医生75名。
三、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接诊人数缩减,基层从业人员水平亟待提升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数达12.08亿人,同比增加0.47亿人,较2017年增加0.97亿人;村卫生室诊疗人数达12.8亿人,同比增加0.6亿人,较2017年减少5.1亿人;全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总人数达24.88亿人,同比增加1.07亿人,较2017年减少4.13亿人。近年来,我国乡村医疗机构接诊总人数呈现整体缩减态势。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交通状况改善、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互联网信息传输提速,我国农村群众就医观念发生巨大改变,人民对村卫生室等较低级医疗卫生机构信任程度下滑,向更高级医疗卫生机构求医行为增加,全国患者向县、市级大医院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
据统计,2022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仅有46.9%,较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病床平均使用率低于19.2个百分点,较2016年使用水平下滑13.7个百分点。从数据分析看,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基层医疗人才业务水平较为有限,乡村高端医疗资源极度缺乏,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复杂病情处理能力较低,全国医疗水平地区分级情况日益严重,导致我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复杂病情接诊人数持续减少,地区群众医疗保障水平不足但地区医疗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的矛盾现象开始逐渐普遍存在。全国乡镇医疗卫生人员培养力度亟待提升。
相关报告: 发布的《中国农村医疗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特别是面对当前村医队伍年龄老化、学历不高、能力素质有待提升现状,中央指出,有关单位应加强村医对于村医身份定位、待遇保障等方面分析,改善与其公益性使命和专业性要求相比存在的诸多不适应的方面。如借鉴民办教师转公经验提升村医待遇,逐步纳入编制管理,解决身份认同问题等。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该区施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针对已经录取的当地户籍考生中有意向返乡就业的,在入学初就与学生所在高校签订协议,毕业后定向招录,3年时间为基层招聘40名村医。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 (www.xtrasounds.com)发布的《中国农村医疗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 、商业计划书、可行性 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 】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4-2030年中国农村医疗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农村医疗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竞争战略分析报告》共十一章,包含2023年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分析,2023年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分析,2024-2030年中国农村医疗行业投资及前景分析等内容。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 )。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