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况:新型熟料或无熟料水泥配方的研发将赋予低碳水泥更多可能性,推动低碳水泥行业长期发展。硅酸盐水泥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煅烧分解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其占比约为60%。而高温煅烧所需要的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生产过程碳排放量的35%。新型低碳熟料体系不基于硅酸钙熟料,具有所需钙含量低、烧成温度低、碳排放低的特点,低碳水泥复合材料的典型例子主要有:高贝利特水泥熟料、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硫铝酸盐水泥熟料、Celitement水泥熟料、X-Clinker水泥熟料、硫氢镁化合物水泥熟料等。其中,高贝利特水泥熟料碳排放中,生料分解碳排放为512 kgCO2/吨熟料,较传统水泥熟料减少4.30%;燃料燃烧碳排放为251 kgCO2/吨熟料,较传统水泥熟料减少11.93%。
关键词:高贝利特水泥;低碳水泥;绿色建材
一、绿色高性能建材,引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高贝利特水泥,又称为低热水泥或高性能低热硅酸盐水泥,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水泥品种。它以硅酸二钙为主导矿物(大于50%),铝含量低,突破了通用硅酸盐水泥熟料以硅酸三钙为主导矿物的组成设计。低水化热特性使其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能有效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高后期强度则保证了混凝土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与耐久性;低干缩率有效减少了混凝土的开裂风险;而高抗硫酸盐侵蚀性则使其在恶劣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优异的性能。此外,高贝利特水泥还展现出良好的耐磨性,适用于各种需要高耐磨性的工程场合。不仅如此,高贝利特水泥在生产过程中耗能较低,有害气体排放也相对较少,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使其成为一种环保型水泥,符合当前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
高贝利特水泥产业链上游包括水泥熟料和水泥专用设备。其中水泥熟料主要包括石灰石、硅质原料、铁矿粉、石膏等,这些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到高贝利特水泥的生产成本和质量。产业链中游为高贝利特水泥的生产制造环节,企业需要对原材料进行精确的配比地磨制,通过特定的生产工艺制备出高贝利特水泥。产业链下游为高贝利特水泥的应用领域,由于其优良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公路、桥梁、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及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施工中。
二、上游:中国水泥熟料系数已达到先进水平,正大力发展协同处置技术
水泥熟料是一种半成品材料,用石灰石、铁质原料等材料调配成生料,再经过高温煅烧和冷却处理而制成。在水泥产业链中,大型水泥厂商通常采取自主生产水泥熟料的方式,以满足自身的生产需求,并对外销售,很少依赖外部采购。值得注意的是,水泥用灰岩矿石的储量广泛分布于全国的大部分区域,这使得水泥产能并不受原材料地域性的限制。相反,水泥产能的分布更多地与区域内的基建、地产需求紧密相关,呈现出靠近需求端的特点。这种分布模式不仅有助于水泥厂商更高效地满足市场需求,还能有效减少水泥的运输成本,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中国的水泥熟料产能主要聚集于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其中安徽、广东、四川、云南等地的产能更是居于全国前列。华东地区,得益于其较早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达的房地产市场,吸引了众多大型水泥集团的入驻,从而成为全国水泥熟料产能占比最高的地区。在华东众多省份中,安徽的产能尤为突出,拥有诸如海螺水泥这样的水泥行业领军企业。华南地区则以广东为核心,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水泥产业集群。其中,塔牌集团作为广东地区颇具规模与竞争力的水泥企业,其业务范围涵盖广东梅州、惠州以及福建龙岩三大生产基地,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而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和四川,也拥有着庞大的水泥产业集群。虽然云南的水泥产能过剩,产能发挥率尚不足80%,预计未来熟料产能会有所下降;但四川地区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带的发展,高铁、高速等基建项目持续推进,短期内对水泥的需求仍然旺盛,因此水泥熟料产能预计将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大幅度地下滑。
新型熟料或无熟料水泥配方的研发将赋予低碳水泥更多可能性,推动低碳水泥行业长期发展。硅酸盐水泥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煅烧分解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其占比约为60%。而高温煅烧所需要的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生产过程碳排放量的35%。新型低碳熟料体系不基于硅酸钙熟料,具有所需钙含量低、烧成温度低、碳排放低的特点,低碳水泥复合材料的典型例子主要有:高贝利特水泥熟料、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硫铝酸盐水泥熟料、Celitement水泥熟料、X-Clinker水泥熟料、硫氢镁化合物水泥熟料等。其中,高贝利特水泥熟料碳排放中,生料分解碳排放为512 kgCO2/吨熟料,较传统水泥熟料减少4.30%;燃料燃烧碳排放为251 kgCO2/吨熟料,较传统水泥熟料减少11.93%。
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水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其中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水泥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熟料产能比例应达到30%,同时确保能效基准水平以下的熟料产能基本清零。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显著提升水泥行业的节能降碳效果,进而大幅增强其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在实施指南中,为“加快成熟工艺普及推广,有序推动改造升级”,特别指出了四大方向。首先,推广节能技术的应用,以科技创新推动水泥生产过程的优化;其次,加强清洁能源和原燃料的替代,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再者,合理降低单位水泥熟料的用量,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配方实现资源节约;最后,合理压减水泥工厂的排放,严格执行环保标准,确保生产过程的清洁和绿色。2022年,中国水泥熟料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产能仅占约12.5%,这表明水泥熟料的降碳发展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未来,水泥行业将持续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升级,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水泥专用设备,特指那些专门用于水泥生产制造的设备,涵盖主机设备如回转窑等以及辅机设备如空气压缩机等。自2017年起,受中国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影响,去产能和减少新建产线成为主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水泥专用设备产量在2017年达到历史顶峰,达到101.3万吨,然而自2018年开始,产量逐渐下滑。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响,产线停工现象普遍,导致设备更换需求大幅下降。然而,到了2022年,随着新版国标水泥能耗限额的实施,对低碳水泥的要求更加严格,新型的节能减排水泥设备采购需求开始释放,从而推动产量回升至41.6万吨。
2017-2022年中国水泥专用设备产量
相关报告: 发布的《中国水泥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三、中游:中国水泥市场转型加速,低碳水泥发展势头强劲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水泥产量40.72亿吨,同比下降4.23%,全球水泥行业产量增长整体放缓。许多公司继续发布符合行业对可持续性和脱碳承诺的公告,包括替代燃料和替代材料的使用,碳捕获、利用和储存项目,提高能源效率和数字化,转向可再生能源,以及其他创新。其他创新的低碳和新型混合水泥产品线的开发也取得了进展。众多水泥工厂积极响应环保号召,安装了符合2010年国家危险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NESHAP)的减排设备,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然而,由于环保政策的压力,一些窑炉可能面临关闭、闲置或降低产能使用的风险,这也符合NESHAP的严格要求。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和消费国,其水泥产量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20年的23.77亿吨高峰降至2023年的20.23亿吨,水泥产量呈现出显著下滑。这一变化主要受到水泥行业市场需求骤降的影响,使得整个行业迅速陷入低谷。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房地产行业仍深陷深度调整期,其投资和新开工面积均出现大幅下降。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9.4%,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更是连续四年下降,2023年同比下降高达21%,连续两年降幅超过20%。此外,地方债务压力也对基建项目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资金不足,工程项目施工进展缓慢,旺季需求明显弱化。进入2024年,情况并未明显改善,1-2月中国水泥产量为1.83亿吨,同比下降7.93%,显示出市场需求依然疲软。
中国低碳水泥市场正日益受到广泛重视。自2018年起,中国的主要水泥厂商开始大规模投入产线技改项目,以推动低碳水泥的发展。这一努力在2020年取得了显著成果,低碳水泥市场规模达到了1034.6亿元。同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双碳目标,进一步推动了低碳水泥市场的快速增长。到了2022年,市场规模已扩大至2351.5亿元。截至2022年底,水泥行业已完成约30%的水泥生产线技改工作,展现出积极的转型态势。展望未来,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推进,预计到2025年将有约40%的水泥生产线完成技改,到2027年这一比例有望达到50%。在国家碳中和政策的强力推动以及碳交易体系的不断完善下,中国低碳水泥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414.5亿元。
四、中国高贝利特水泥熟料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已在多个工程领域有较大规模应用
在中国,以硅酸二钙为主导矿物的高贝利特水泥熟料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已在水工大坝、石油固井、高铁等工程领域有较大规模应用。新型水泥的应用潜力尚有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原料可用性,水泥稳定性、耐久性等特性的检验,产能与经济性等方面。以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为首的科研机构,积极布局低碳水泥熟料相关技术。随着水泥行业降碳压力与低碳建材需求的增强,以及智能化生产系统的采用,可以预计高贝利特水泥及其他新品种低碳水泥能占据比今天更高的市场份额。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 (www.xtrasounds.com)发布的《中国水泥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 、商业计划书、可行性 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 】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 )。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