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 产业信息门户

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全面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加快构建"4266"现代化产业体系[图]

内容概要: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国家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已发展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南京市依托政策、科教、产业基础优势,已形成“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扩张+未来技术布局”的立体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驱动、链式协同和绿色转型,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引擎,助力南京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巩固“产业强市”地位。


上市企业:国电南瑞(600406.SH)国电南自(600268.SH)新联电子(002546.SZ)龙蟠科技(603906.SH)盛禾生物(02898.HK)先声药业(02096.HK)诺唯赞(688105.SH)埃斯顿(002747.SZ)


相关企业:台积电(南京)有限公司、南京矽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江苏万邦微电子有限公司、江苏展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南京能瑞新能源有限公司、南京生物医药谷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南京熊猫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南京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江苏中科智储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江苏省南京市新质生产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储能与氢能“4266”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江苏省南京市经济运行情况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国家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已发展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再创新高,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00.81亿元,经济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城市前十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和活力。从产业结构来看,南京已形成"三二一"的现代化产业格局。以金融、软件信息、科技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2338.75亿元,占GDP比重达66.7%,同比增长5.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先进制造业持续提质增效,第二产业增加值5831.06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40%,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动能;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331亿元,同比增长3.5%,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

2020-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单位:亿元)


南京市工业体系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格局。当前,全市已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四大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协同推进的产业发展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增幅较前三季度提升0.2个百分点。增长面持续扩大,列统的37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累计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75.7%,较1—11月扩大8.1个百分点。重点行业支撑增长。累计增加值前十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8%、3.7%、7.3%。高技术制造业相关行业表现亮眼。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3%、5.6%、29.2%、10.7%。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9.7%、7.4%、17.6%。

2020-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近年来,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目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全链条发展体系,推动创新要素高效集聚。全市坚持将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构建"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开放创新水平,着力将南京高新区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在工信部最新公布的2024年国家高新区评价中,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排名跃升6位至全国第9,首次跻身全国前十强。其中,优质企业数排名第3,工业总产值排名第4,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排名第5,营商环境排名第7。数据显示:2024年,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3.9%;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万人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国第3;2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优秀、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新增上市公司4家,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5万家左右,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9万家左右;人才资源总量达415万人,同比增长8.9%,入选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人数保持全省第1,连续3年获评“最佳引才城市”。这一系列创新成果的取得,标志着南京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2020-2024年南京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三、江苏省南京市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新质生产力"作为首要发展任务,强调要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和对外开放扩大三大路径,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数字经济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能级提升成为核心发展方向。


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市委全会上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核心发展路径,系统构建“4266”现代化产业体系(4大支柱产业、2大优势产业、6大新兴产业、6大未来产业),出台《南京市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六大专项行动计划》《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打造南京市“4+N”产业基金集群 聚力推动产业强市发展的实施意见》《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南京市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关于进一步推进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明确了南京"在服务全省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中发挥支撑作用"的战略定位,重点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


为加强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发展指引,打造未来产业“南京样板”,南京市工信局牵头制定了《南京市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六大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根据规划,南京将重点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建设国家AI创新应用先导区,深化AI与数字经济融合;第三代半导体:突破电力电子、光电子等关键技术;基因与细胞:构建全国领先的基因测序、编辑、治疗全产业链;元宇宙:双向推进产业元宇宙和元宇宙产业发展;未来网络:布局先进通信基础设施,扩大确定性网络覆盖;储能与氢能:完善从原材料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发展目标分两步走:一是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占GDP比重达5%,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二是2030年产业规模达1.5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15%,建成全国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该计划旨在通过重点赛道突破,将南京打造成为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未来产业发展标杆城市。

江苏省南京市未来产业六大专项行动计划


南京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产业强市"战略置于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抓手,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报告强调,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突破口,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市政府系统部署了四大重点举措: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强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和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这一系列举措的推进,将有力推动南京产业体系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


江苏省南京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南京市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发展实际,构建了"4266"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四维联动的产业生态格局。其中,“4”是四大支柱产业,包括钢铁、石化、汽车、电子;“2”是两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即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和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产业集群;“6”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材料、航空航天;“6”是六个未来产业赛道,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储能与氢能。

江苏省南京市“4266”现代化产业体系


南京市新质生产力空间布局呈现"一核三带多园"的立体化格局。以主城四区(玄武、秦淮、建邺、鼓楼)为核心创新策源地,重点发展科技金融、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三大产业带差异化发展:江北产业带(浦口、六合、江北新区)聚焦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东南产业带(江宁、溧水)主攻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汽车,西南产业带(雨花台区)深耕软件信息和人工智能。15个特色园区错位协同,包括江宁开发区的智能电网、南京经开区的光电显示、软件谷的数字经济等。通过轨道交通串联各节点,形成"核心研发-带状集聚-园区承载"的全链条创新空间体系,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产业协同发展。

南京市现代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南京市重点产业集聚情况


南京市重点产业呈现"龙头引领、集群发展"的竞争格局。电子信息领域,台积电等龙头企业带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产业链集聚,形成从设计到制造的完整生态;汽车产业依托上汽、比亚迪等整车企业,集聚宁德时代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新能源转型成效显著;生物医药以金斯瑞、先声药业为引领,在基因治疗、创新药领域形成优势。软件产业依托华为、中兴等巨头,培育出统信等本土企业,在工业软件领域突破明显。目前南京正加速构建"龙头+配套+科创"的产业生态,但关键设备、高端材料等领域仍需突破。

江苏省南京市重点产业链及代表性企业


江苏省南京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南京市依托政策、科教、产业基础优势,已形成“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扩张+未来技术布局”的立体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驱动、链式协同和绿色转型,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引擎,助力南京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巩固“产业强市”地位。未来,南京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如下:


1、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加速


南京市聚焦前沿技术突破,加速第三代半导体、6G等关键领域产业化进程,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传统产业升级以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南钢集团、南瑞继保等企业示范效应显著。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形成贯通式转化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


2、产业集群与梯度布局优化


“4266”产业体系持续完善,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大国家级集群领跑全国。空间布局上,核心圈层聚焦现代服务业,中间圈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外围圈层布局先进制造业,形成全域协同的产业生态。未来产业如基因与细胞、元宇宙等在江北新区等区域加速集聚。


3、政策与人才机制协同创新


南京市将出台更多专项政策,强化要素保障,支持新质生产力项目落地。人才机制创新方面,联合高校培育“头雁”人才,完善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政策协同与人才支撑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4、未来产业与开放合作深化


南京市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推动元宇宙、氢能等领域应用场景落地。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区域产业链枢纽地位。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赋能和产业链延伸,助力乡村振兴,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本文采编:CY379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开云app存款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