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作为智能电网建设中用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电数字化、自动化的有力支撑,通过对配电变压器和终端用户用电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用电监测、负荷管理、线损分析、自动抄表等功能,对加强电力保障、推进有序用电、实现“限电不拉闸”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能源管理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得益于该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局限于工商业用户,还逐渐向居民用户渗透,智能家居的普及也为其提供了市场机遇。据统计,2021-2026年,智能电表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将带来总计超过2000亿元的市场需求。
相关上市企业:新联电子(002546)、林洋能源(601222)、海兴电力(603556)、炬华科技(300360)、三星医疗(601567)、万盛智能(835544)、迦南智能(300880)、友讯达(300514)、煜邦电力(688597)、开发科技(920029)等
相关企业:上海协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冠电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南瑞中天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光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睿昊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博高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社会用电量、智能电表
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相关概述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一种用于收集、处理和分析电力用户用电信息的系统,旨在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该系统主要通过对电力用户的用电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处理,为电力公司、政府部门和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电力资源。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主站系统、通信信道、计量采集设备。主站系统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管理中心,负责电能信息采集、数据管理和分析应用。通信信道用于主站和终端层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通信方式包括专网和公网。计量采集设备主要由单/三相智能电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终端(集中器、专变终端)组成,智能电表的信息通过RS-485、载波、微功率等方式汇集到采集终端,终端负责处理和冻结有关数据,并与上层主站进行数据交互。
国内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为缓解供电紧张局面,实现“拉户不拉路、移峰填谷”等需求侧管理功能,国内开始研究使用230M无线监控频段的电力负荷监控系统,主要通过限制大型电力用户的用电负荷以解决电力不足的矛盾。这时期系统使用变送器加脉冲采集的方式采集电能信息,以负荷监控功能为主,每个城市设备容量一般在几百台,仅安装于大型电力用户。
第二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机电一体表和全电子式电能表开始应用,通过RS485总线进行现场信息的采集成为主要方式。供电紧张局面的缓解促使负荷监控系统的功能从以负荷监控为主转向以负荷管理和用电信息采集为主,系统采集数据用于用电监察、用电分析、营业发行,采集范围也从大型专变用户向中、小型专变用户、配变台区和低压小用户扩展,用电信息采集功能开始进入实用阶段,系统更名为电力负荷管理系统。
第三阶段:随着公共移动通信网的建设,短信、GSM拨号、GPRS、CDMA通信方式在2002年开始在负荷管理系统中广泛应用。2004 年修订《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通信传输规约》,增加了对公网信道的支持。Q/GDW 130-2005《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负荷管理技术标准和通信规约的颁布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电能信息采集行业的发展。公网通信方式的普及和市场容量的扩张使得一些有实力的以电能表生产为主的厂家纷纷进入电能信息采集领域。由于一个地市级系统的终端设备规模可以达到上万台,采集范围也从高压专变用户向低压用户延伸,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更名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第四阶段:2005 年国家电网公司启动营销现代化建设,电能信息采集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加快营销计量、抄表、收费标准化建设,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全面建设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国网范围内电力用户“全覆盖、全采集”,有效改变长期以来无法及时、完整、准确掌控电力用户信息的局面。
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产业链
从产业链来看,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上游主要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提供各种零部件和设备,如通讯、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这些零部件及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因此,上游供应商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对产业链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中游是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下游行业主要是电力行业。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与电力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两大电网公司的用电自动化建设投资是决定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未来需求。
近年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保持稳定增长,2018-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从68449亿千瓦时增长至98521亿千瓦时。2025年1-2月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55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14921亿千瓦时。可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下游应用领域需求均呈稳定增长状态,不断助推行业快速发展。
相关报告: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发布的《中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市场动态分析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实施以及电能表轮换工作的开展,作为智能电网用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表和用电信息采集设备的需求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从国家电网招投标情况来看,近年来,国网智能电表及用电信息采集项目招标金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24年国网3个批次电能表和用电信息采集项目公示中标金额达到249.17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7%左右。
从招标数量来看,2024年3个批次电能表和用电信息采集项目招标总量9198万只,同比增长25%。其中:单相表招标7568万只,同比增长31%;三相表招标1366万只,同比增长0.56%,其中高端智能电表招标1.5万只;采集器等设备招标265万只,同比增长25%。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作为智能电网建设中用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电数字化、自动化的有力支撑,通过对配电变压器和终端用户用电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用电监测、负荷管理、线损分析、自动抄表等功能,对加强电力保障、推进有序用电、实现“限电不拉闸”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能源管理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得益于该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局限于工商业用户,还逐渐向居民用户渗透,智能家居的普及也为其提供了市场机遇。据统计,2021-2026年,智能电表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将带来总计超过2000亿元的市场需求。
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竞争格局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壁垒相对较低,这吸引了大量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导致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目前,行业内相关企业主要包括南京新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炬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迦南智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
南京新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主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生产厂家之一,具有深厚的技术和行业积累。公司参与了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拥有多项行业先进核心技术,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从主站系统、通信组网到终端采集设备整体解决方案的厂家。相关产品包括主站系统、专变终端、集中器、采集器等终端设备,并承建了多个省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销售对象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下属成员企业为主,主要以招投标方式获取订单,以销定产。2024年上半年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现营业收入2.86亿元,同比上涨29.37%。
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在上海主板上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业务涵盖智能、储能、新能源三大领域。其中在智能板块,公司产品覆盖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用电信息管理系统及AMI(先进计量体系架构)解决方案、低压智能断路器、智能配电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电力物联网智能终端及解决方案等,是领先的智能配用电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各个省市,并远销欧洲、中东、东亚、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上半年公司电能表、系统类产品及配件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同比上涨11.7%。
五、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和能源成本的上升,企业和用户对精细化能源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用电数据,帮助用户优化用电行为,降低能源成本。因此,未来需求将不断增长。同时,政策支持也是推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对于能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的支持,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扩大。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www.xtrasounds.com)发布的《中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市场动态分析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开云手机官网入口网址 、商业计划书、可行性开云手机官网入口网址 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开云电竞官方网站下载安装 】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市场动态分析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市场动态分析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共八章,包含重点地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发展分析,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主要企业经营分析,2025-2031年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行业投资与前景分析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