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遥感卫星研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自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地球卫星,并按计划顺利回收,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以来,我国遥感卫星行业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阶段(1975-2005年)、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4年)、创新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三个阶段,目前中国遥感卫星形成由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组成的强大对地观测体系,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我国遥感卫星进入密集发射期。2023年我国成功发射多颗遥感卫星,仅上半年发射数量达百余颗,其中SAR(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数量大幅增长,丰富了我国卫星遥感数据产品。
一、定义及分类
遥感卫星是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用卫星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称为卫星遥感。根据对地观测的领域,遥感卫星可分为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和海洋卫星三种类型。气象卫星是以搜集气象数据为主要任务的遥感卫星,为气象预报、台风形成和运动过程监测、冰雪覆盖监测和大气与空间物理研究等提供大量实时数据。陆地卫星是绕地球南北极附近运行的太阳同步卫星,具有接近圆形的轨道。其遥感数据已广泛用于土地森林和水资源调查、农作物估产、矿产和石油勘探、海岸勘察、地质与测绘、自然灾害监视、农业区划、重大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以及对环境的动态监测等。海洋卫星是以搜集海洋资源及其环境信息为主要任务的遥感卫星,在研究海洋浮冰和陆地积雪、地质构造、洪水泛滥淹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遥感卫星行业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自然资源部进行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为行业的宏观管理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重大任务以及相关政策;会同相关部门拟订推进创新创业的规划和政策,提出创新发展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政策;会同相关部门规划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是拟订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负责制订我国软件行业的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对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是中国政府负责管理国防科技工业的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领域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重大事项的组织协调和核心能力建设,负责拟订航天产业的发展规划、技术体制和技术标准,实施行业管理等职责。自然资源部负责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工作,具体负责基础测绘和测绘行业管理,负责测绘资质资格与信用管理,监督管理国家地理信息安全和市场秩序,负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管理,负责测量标志保护。
2、国家层面相关政策
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卫星遥感”频繁出现在我国农业发展规划、交通领域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中,2023年1月,中共自然资源部党组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持续完善陆海遥感卫星“骨干网”,开展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进卫星工程和地面系统陆海统筹发展,到“十四五”末,发射8颗陆海观测卫星,推进10颗卫星立项研制。多项政策的出台不仅将有利于提升我国遥感卫星设计、制造水平,还将进一步拓展卫星遥感应用领域,扩大卫星遥感产业规模。
3、地区层面相关政策
河北、江苏等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遥感卫星产业发展。2023年4月,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部门发布了《江苏省推进遥感卫星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备全国竞争力的遥感卫星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和应用体系。打造若干个遥感卫星应用产业集聚区,培育发展3-5家全国有影响力的遥感卫星应用产业龙头企业,研制一批智能、定量的高端遥感产品,遥感卫星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赋能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的目标。各地纷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我国遥感卫星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三、行业壁垒
1、技术和人才壁垒
卫星作为具备长期在太空执行任务的复杂精密仪器,其性能要求较高、研制流程较为复杂。卫星制造及应用服务领域涉及许多复杂的系统和设备,需要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需要长时间的研发投入和持续更新。人才培养和成熟的周期也较长。因此,研发技术实力是市场新进入者必须面对的重要壁垒之一。
2、资金壁垒
遥感卫星制造与卫星星座建设属于重资产业务,具有极高的资金壁垒,资金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星座建设和研发两方面。一方面,为在未来的行业发展中占得先机,行业内企业纷纷推出星座建设计划,而星座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为满足星座建设或产品应用开发的需求,行业内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实现技术突破,但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应用需要一定准备过程,商业回报短期内难以准确预估,成果转化周期较长且资金耗费较高。因而,资金实力对行业内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一定的限制。
3、资质壁垒
企业从事卫星制造、发射业务需要取得相应的许可和资质认证,资质的申请具有一定门槛,目前仅少数商业航天公司取得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卫星制造、星座建设、地面站建设的批复。在遥感卫星应用领域,企业需要取得相应等级的测绘资质证书,方可从事测绘活动。
四、发展历程
中国遥感卫星研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自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地球卫星,并按计划顺利回收,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以来,我国遥感卫星行业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阶段(1975-2005年)、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4年)、创新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三个阶段,目前中国遥感卫星形成由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组成的强大对地观测体系,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遥感卫星是卫星遥感系统的核心部分,产业链上游参与企业主要涉及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地面设备与网络建设企业;产业链中游参与主体是商业运营商和政府运营商;下游产业链涉及众多领域,商业遥感卫星数据主要在气象、测绘和海洋等领域的应用较为普及。中国遥感卫星行业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商业航天领域,是中国第一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技术积累,公司自主建设并运营管理着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快速广域覆盖的卫星遥感数据以及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的空间信息综合应用服务。2023年6月,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吉林一号”高分06A系列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9-26星、“吉林一号”平台02A01-02星等41颗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创造了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至此“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在轨卫星达108颗。2023年上半年长光卫星营业收入为4154.98万元,其中卫星遥感信息服务与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收入分别为3426.25万元、724.45万元。
(2)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航天宏图成立于2008年,成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与地理信息一体化软件PIE,拥有国内首个遥感与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PIE-Engine,实现遥感基础软件的国产化替代,可为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提供基础软件产品、系统设计开发、遥感云服务等空间信息应用整体解决方案。2022年航天宏图稳步推进建设分布式干涉雷达卫星星座进程,宏图一号卫星星座已于2023年3月完成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近年来,航天宏图卫星应用业务营收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为15.9亿元,同比增长13.93%。
六、行业现状
基于获取高质量地理空间数据需求,在遥感卫星领域,大国竞争激烈。近年来,我国遥感卫星进入密集发射期。2023年我国成功发射多颗遥感卫星,仅上半年发射数量达百余颗,其中SAR(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数量大幅增长,丰富了我国卫星遥感数据产品。3月,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女娲星座”首发4颗SAR卫星成功发射。5月,武汉大学、山东锋士等单位牵头研发的全球首颗Ka频段高分辨率SAR卫星“珞珈二号01星”成功发射。6月,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绵阳星座”“涪城一号”SAR卫星成功发射。7月,北京四象爱数科技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矿大南湖号”SAR卫星成功发射。8月,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科研卫星、世界首颗地球同步轨道SAR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卫星(应急减灾高轨SAR卫星)成功发射。12月,遥感四十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七、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助推行业快速发展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程度偏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是我国遥感卫星行业进入全面商业化的重要驱动力。“十四五”期间,国家及相关部委相继发布了与遥感卫星产业相关的《国家民用卫星遥感数据国际合作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发展遥感卫星产业,积极推动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遥感卫星产业正迎来历史性的战略发展机遇,产业链将快速得到补充和完善,产业规模也将迅速扩大,未来国内卫星遥感产业的竞争力也有望在国际市场中显著提升。
(2)遥感应用场景不断丰富,行业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遥感应用技术的普及和完善,卫星遥感已逐步应用于农业、国土、林业、水利、气象、海洋、环境、减灾、统计、交通、教育等领域和城乡区规划管理以及重大工程建设中,形成了政府客户、企业用户、军方用户、大众客户等多主体、多层次、多行业的应用格局。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信息和数据的价值将被进一步发掘,行业智能化发展将进一步提升行业内企业的服务能力,进而拓展出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场景,卫星遥感将渗透到更多的领域与行业,客户的需求也将进一步释放,从而带动遥感卫星产业发展。
(3)下游应用需求不断增长,吸引社会资本纷纷入局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的指导意见》,首次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卫星研制、发射和运营领域。近几年,在政策大力支持及下游应用需求不断增加等因素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遥感卫星领域,长光卫星、航天宏图、欧比特等企业均已开始着手构建卫星星座。社会资本纷纷布局,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2、挑战
(1)我国的运载火箭发射资源较为稀缺
目前,我国建设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航天发射场以及一个海上卫星发射平台,但整体而言,我国火箭发射场资源仍不够充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航天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及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航天企业相继推出星座计划。面对大量的卫星发射需求,我国的运载火箭发射资源仍较为稀缺。
(2)行业发展面临较大的数据安全风险
卫星遥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并积累了海量的卫星遥感数据。由于本行业的数据涉及国土资源、水文植被、地理信息、城市规划、国家安全等诸多敏感信息,网络安全及数据安全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一旦发生数据泄露,可能会对我国国防安全产生威胁。
(3)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
由于遥感应用技术在公共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安全等领域均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商业价值,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将带动行业规模的快速增加,吸引科研院所、科技企业、行业用户携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入市场竞争。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业内企业对优秀人才的争夺也日益激烈,将进一步加剧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的局面。
八、竞争格局
在遥感卫星制造领域,以航天科技集团、中科院卫星创新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实力突出,在行业内沉淀已久,主要以承接国家项目为主。此外,以长光卫星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公司也表现亮眼,长光卫星是我国最早一批进入商业航天领域的企业之一,拥有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2022年长光卫星共研制发射53颗遥感卫星,航天科技集团共研制发射45颗遥感卫星。
九、发展趋势
1、低轨小型化卫星研制成为行业主流
就遥感卫星而言,单一卫星在满足基本的分辨率需求的情况下覆盖面积有限、获取的遥感数据量较少、响应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现阶段对遥感数据时效性的要求。在具备同等空间分辨率的情况下,遥感数据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建设高密度、高覆盖率的卫星群,才能通过卫星在轨数量的优势,实现特定地点的快速重访和信息的及时更新,从而获取高时效性的遥感数据。因此,大规模星座的建设已成为现阶段商业遥感卫星市场参与者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也是目前遥感卫星领域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为了快速实现星座建设,利用有限资源快速组网,抓住商业航天领域的先机,企业需要出色的卫星研制能力和运维管理能力,高性能、低成本的微小卫星的研制成为行业主流。
2、“高分辨率”是商业遥感卫星重要发展方向
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主要包括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及高光谱分辨率、高覆盖率。高空间分辨率图像在目标地物的识别和目视解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时间分辨率在地物的动态变化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光谱分辨率则在特定影像地物的分类识别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及覆盖率持续提升,遥感数据包含的信息和潜在的价值也将不断增加。
3、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加深卫星遥感智能化程度
日益发展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遥感数据服务结合,给卫星遥感原始数据的处理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智能化技术在数据提取、处理中的应用,可极大提高数据获取和处理效率、降低数据成本,从而有效拓宽客户群体,推动商业化发展,是卫星遥感信息服务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2022年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发展前景展望: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扩大,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图]
中国的一些遥感卫星,如“高分一号”和“高分二号”,具备高分辨率影像能力,可提供精细的地表信息。这对于土地利用监测、城市建设规划和自然灾害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30.8亿元,发射量约为105颗。